据CBC报道:近日,中韩网友又吵上了,因为一部Netflix真人秀节目对泡菜的中文翻译。
在真人秀《超级富豪在韩国》(Super Rich in Korea)中,当嘉宾们制作韩国传统菜肴“韩国泡菜”时,中文字幕写成了“辣白菜”的中文拼音La bai cai。这一看似合理的本地化中文字幕,却直接将韩国网友气炸。
于是韩国人发起了一份网上请愿,要求Netflix将“la bai cai”改为kimchi的中文音译“辛奇”——这是韩国政府推荐使用的中文术语。
Netflix照做了,但据韩国媒体报道,中国网友因此同样气得不轻,一些人甚至呼吁对韩国的白菜出口进行制裁——据说,54%的韩国泡菜进口于中国。
韩国泡菜和中国辣白菜的区别
辣白菜、泡菜、腌菜,很多人吃这些美食的时候根本没那么多心思区分。同位于儒家文化圈历史上交流不断的东亚邻国之间,老百姓爱吃的食物撞个脸,似乎也很正常。
不过,既然现在动不动就说文化自信,那也区别一下中国和韩国的泡菜,以示尊重。
中国泡菜的种类很多,现在较受欢迎的泡菜起源于川蜀一带,选用的食材也很多——黄瓜、白萝卜、豆角、辣椒、包菜,应有尽有;调料也不只有辣椒,可以是花椒、香叶、藤椒,制作出的泡菜看起来更加透亮。
韩国泡菜由盐腌和发酵的蔬菜(通常是大白菜)制成,被称为韩国的国菜。虽说按照我们的记载,辣白菜是唐朝时期由大使将配方带到了韩国。
但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的意义不仅只是食物,更具有文化含义。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制作和分享泡菜的传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称其“重申了韩国的身份,超越了阶级和地域的差异”。
长期的争端
这不是泡菜第一次引发外交紧张局势。20年前,韩国也曾与日本因这种菜肴发生争执。
2000年,《纽约时报》报道了韩国人对日本食品制造商销售模仿泡菜产品的“愤怒”。韩国政府甚至向国际食品监管机构请愿,要求制定标准,规定使用“泡菜”名称的产品必须按照韩国的方法制作。
2001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了一项自愿标准,将泡菜定义为“主要成分为盐腌大白菜,混合调味料,并在低温下通过乳酸发酵过程制成的发酵食品”。
与此同时,202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制作四川泡菜的新规定,中国的《环球时报》声称该规定是“中国主导的泡菜产业的国际标准”。
这一声明引发了韩国人的愤怒,社交媒体上的人们称中国试图“窃取”韩国的泡菜,一些媒体将这一声明描述为中国“争夺世界统治权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人们则相反地声称泡菜是中国的菜肴,并辩称韩国消费的大部分泡菜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韩国农业部甚至发表声明称,“在报道泡菜认证时,不区分泡菜和中国四川的泡菜是不合适的。”
2021年,韩国文化部将“辛奇”定为泡菜的官方新中文名称,试图明确区分韩国泡菜和中国泡菜。之所以需要一个中文名称,是因为“泡菜”的发音在中文中没有对应的汉字。
2022年,韩国食品学者在首尔的一次食品文化会议上发表演讲,区分中韩泡菜,并确定它们可以通过3种方式区分:发酵方法、调味料使用的香料以及食用方式。
食物民族主义/数字民族主义
UBC韩国研究的AECL/KEPCO主席Hyung-Gu Lynn表示,这场争论涉及中韩两国在“从文化边界到古代历史”等一系列历史和文化问题上的双边争端。
他说,这种网络愤怒表明了该地区最近出现的“数字民族主义”和“食物民族主义”。由于中国和韩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国网友近年来因文化归属大动干戈的例子并不罕见。
2020年,一名中国漫画博主创作的漫画以及一些古装剧服化道被韩国网友指出“抄袭韩服元素”。中国网友回怼称该服饰在中国明代便已存在,且“韩服本身就源自汉服”。
在历史上,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在15世纪到19世纪由朝鲜王朝统治。作为当时中国明朝的藩属国,中国的衣冠制度对朝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国服饰在很多方面非常类似,这成为如今纠纷的根源。
此前,中国网友也对韩国“江陵端午节”的文化申遗产生不满情绪。2019年,“韩国人抢注端午节”的说法在网上流行,当时韩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地区一项具体的庆祝活动——江陵端午祭。
此外,东亚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例如日本和越南,也在有关身份认同的特定文化元素上与中国存在诸多争议,例如中日之前的拉面起源之争,以及移民国家将“春节”翻译成“Chinese Spring Festival”引发东亚其他国家移民投诉的事件。
然而,生活在海外,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同为东亚移民反而可能有种亲切感。例如在越南餐厅里吃到似曾相识的炸春卷,品尝日本抹茶口味的月饼——从某种角度来看,现实世界仿佛比网络更加包容。
来源:温房网综合CBC, BBC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章的目的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以服务于社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已在文章结尾注明出处,如有标注错误或其他问题请发邮件01simple888@gmail.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