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dailymail报道: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一波前所未有的“移民加拿大潮”正席卷美国。从普通家庭到名校教授、从心脏外科医生到作家出版人,许多美国人纷纷表示“看清现实”,计划离开美国,搬到加拿大定居。

作家、教授和学者集体“北漂”
据移民顾问、律师和维权人士表示,自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越来越多住在美国、拥有加拿大血统的后代申请恢复其家族的加拿大国籍,以便移居加拿大。
在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父母或祖父母拥有加拿大籍,现在正申请加拿大国籍。
本月早些时候,加拿大前移民部长Marc Miller调整了部门政策,要求官员以酌情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失散的加拿大人”(Lost Canadians)——即为那些在国外出生或被外籍加拿大人收养的人恢复加拿大国籍。
原本有一项推动相关变更的法案,但在1月议会休会期间被迫中止。

图源:51记者拍摄
在马萨诸塞州居住的畅销书作家Melanie Barton,祖父出生于BC省,她一家5口已提交加拿大公民身份申请。“我一直想恢复加拿大身份,但特朗普当选后,我觉得刻不容缓。”
她计划将自己的出版公司迁往加拿大,并继续用英文和法文创作小说。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多位教授也集体“北迁”至多伦多大学。

图源:Yale Department of History, Yale News and Yal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而BC省也接待了一批申请移民的美国研究学者,他们希望在加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
移民加拿大咨询量“翻倍”
著名渥太华心脏外科专家Marc Ruel原计划去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职,领导该校心脏外科。
但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的关税威胁与领土言论,让他决定留在国内。“我觉得现在加拿大正面临巨大压力,我的责任是留在国内为国家服务。”

他透露原本想将加拿大先进的微创搭桥手术技术推广至美国,但考虑到地缘政治局势,最终选择留在渥太华服务加拿大的病患。
除了Ruel外,另外3名美国医生均表达了对政治环境的不安,其中2位正申请移居加拿大,另1位已定居BC省。

图源:51记者拍摄
加拿大知名医生招聘公司CanAm Physician Recruiting Inc.的首席执行官(CEO)Michelle Flynn表示,自特朗普连任以来,向她咨询移居加拿大的美国医生人数“翻了不止一倍”。
“原本每周安排3天,现在我每周5天都在安排面试。每月有超过60位美国医生在我们官网注册求职。”
由于疫情后各省减少了执照壁垒,特别是安省现在可让美国执照医生直接执业,使加拿大在接收美国医疗人才方面具备优势。
根据安省卫生厅提供的数据,自2023年至2024年底,安省已接收351名来自美国的医生。而在2025年开年仅几个月,注册申请就达240份,大多数申请人目前仍在美国行医。
美国家庭深夜越境寻庇护
本月初,来自伊利诺伊州的退伍军人Katie Berg凌晨3点半带着丈夫和5个孩子抵达美加边境,申请庇护。“这不是情绪激动,而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边境人员一开始感到惊讶,并提醒美国人申请庇护的情况极为罕见,但他们仍继续前往安省London,希望开启新生活。
Katie表示,“我本能告诉我,现在必须离开。”
她和丈夫此前刚买下梦想中的新房,甚至连护照都还没办好,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他们最终被允许入境,目前正等待加拿大移民和难民委员会的面谈,证明他们在美国“不再安全”。
更多普通家庭逃离美国
2024年,来自肯塔基州的心理治疗师Randall Cole带着伴侣和15岁患自闭症的儿子搬到了渥太华。“我们感到越来越不安全。我只是想和家人安静地生活。”

尽管搬迁过程不易,而且开销也不小,但他们“完全不后悔”。目前,Cole持有3年工作签证,计划之后申请永久居民身份。
根据加拿大移民部(IRCC)数据,今年1月共接到10,575份庇护申请,主要集中在安省、魁省和BC省。

图源:Google Map
尽管官方尚未确认其中有多少申请人来自美国,但业内普遍认为,随着美方政治局势恶化,更大规模的“逃离潮”仍在酝酿中。
对此,不少人认为,更多移民涌入无疑会抢占更多加拿大的资源。
“我很同情他们,但除非他们愿意放弃双重国籍。我完全不想为拥有多本护照、与这个国家只有最薄弱纽带(且没有贡献)的‘公民’提供服务。”

“正是我们不需要的——又来一批从没缴过一分钱税,却能免费享受服务和医疗的人。”

“我们需要先解决住房危机,再打开闸门。”

有人对此反对,来自美国的大多数是高技术人才,有利于加拿大经济。
“移居加拿大的美国人只有4000至5000,而不是数十万。最重要的是,搬到这里的美国人可能都是高技术人才,可以为我们的经济做出贡献,跟临时工和留学生不一样。”

还有不少人认为,加拿大已经濒临失败,美国才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可以拿走我的身份,我非常乐意交换!由于自由党十年的管理不善,加拿大濒临成为一个失败国家,是时候弃船了!”

“还有更多的加拿大公民和移民想要移居美国,寻求更好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几年,加拿大人员外流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美国和加拿大哪里才是围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加拿大的“中产阶层”和年轻人来说,这里或许就是他们想要逃离的“围城”。
在加拿大,所谓“中产阶级”一直是各大政党竞相争取的宝贵选民群体,几乎每一场竞选中都有“中产减税”或福利补贴的承诺。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连“中产”的门槛都摸不到。

中产的“标准”还合理吗?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税后家庭收入介于中位数收入的75%至200%之间。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最新数据,这意味着年收入在$52,875到$141,000加币之间,都算中产。
看似很宽泛,但现实中,不少年轻人连这个下限都达不到。

图源:51记者拍摄
在高昂的房价、飙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增长停滞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即使是年入$10万加元,也过不上上一代人眼里的那种房子、车子、工作、度假和有储蓄的中产生活,已经被“中产”排除在外。
案例1:全职上学、兼职工作、养5娃,还是进不了“中产”。
35岁的Opeyemi Kehinde 是一名护理学生,兼职做个人护理员,每周工作20小时,丈夫是地质学家。他们有5个孩子,但家庭年收入不到 $40,000加元,加拿大税后“中产”线都没碰到。
他们从埃德蒙顿搬到安省Cornwall寻求更便宜的生活,但房租仍高达$1,880加元/月,最近两个月电费更是达到$800加元。
想多打工就要额外请人看孩子,但他们连这也负担不起。“我们根本不敢生病,不敢出意外。”
案例2:“有饭吃就行了,根本不敢想买房”。
35岁的Sam Reusch是蒙特利尔一家鼓励年轻人参政的非营利机构负责人。“我们小时候梦想有房,现在的年轻人只希望租金别涨太快,买得起菜,偶尔能享受生活。”
《2023加拿大阶级研究》也指出,仅42%的受访者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17%称自己是“下中产”,另有17%为“上中产”。
UBC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Paul Kershaw指出,加拿大近25年来的住房升值,对年轻人来说是个挑战。
比如一名年轻律师在BC省Victoria即使年薪6位数,想租一套三居室都很困难。而几十年前买房的低薪工人,如今拥有市值过百万的房产,生活反而跻身“中产”。
“年轻人正在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以保住老一代的房产泡沫。我自己住的房子20年来升值了$150万加元。努力工作却不如一栋房子升值来得快,这明显是经济系统出了问题。”
中产阶级的定义已“模糊化”
阿尔伯塔大学社会学教授Michelle Maroto表示,现在“中产”的意义已经变得“模糊”。
对老一辈来说,中产意味着房子、度假和稳定收入。但对年轻人来说,“中产只是不要为基本生活而焦虑”。
她希望政府推进更进步的税收制度,用以资助公共教育、医疗和住房,从而给年轻人带来一点“成为中产”的希望。
在一边是日益飙升的房价,一边是迟迟未涨的工资与生活成本,“中产梦”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奋斗目标”,而是“遥不可及”。
如果说过去的中产阶级有“稳定、体面、安稳”的生活方式,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只想“别太难活”。
来源:加拿大全攻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