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ational Post报道,15年前,一封匿名信被寄给了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举报有人冒名顶替进行移民体检。这封信时隔6年,才被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到最终举行移民听证会,已经是举报信发出14年之后了。
这时,被举报人已经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功成名就,并最终赢得刑事和移民诉讼的胜利,得以继续在加拿大安居乐业。
案件中的被举报人L女士在中国出生长大。她拥有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创办了一家媒体公司,然后于2007年申请通过爱德华王子岛投资移民计划移民加拿大。
按照要求,L女士需要预付$20万元,并在岛上创业。她把自己列为主要申请人,丈夫和10岁的儿子是副申请人。
2007年11月,L女士的丈夫因侵犯版权被捕,后来被判处4年监禁。
2008年3月,L女士“一家三口”进行了体检,以完成移民申请程序的要求。
2009年,她带着儿子来到加拿大,其丈夫则从未登陆过。两人后来办理了离婚手续。
在爱德华王子岛,L女士创办了一份中英文报纸,并雇用了几名当地人。后来,她还在国际妇女节活动中被授予“爱德华王子岛女性领袖”的荣誉称号。包括L女士在内,共有10人获此殊荣。
但L女士不知道的是,在她抵达加拿大7个月后,一封举报信就寄到了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声称有人假冒她丈夫参加了移民体检,因为当时她真正的丈夫在监狱里。
举报信是在2009年8月送达的,但直到2015年8月才第一次被翻译成英语,中间隔了整整6年。
虽迟但到,这封举报信还是引发了加拿大边境管理局(CBSA)的调查。2015年11月9日,L女士在自己家附近取邮件时被两名CBSA警官逮捕、带上手铐直接押送到了皇家骑警办公室。
CBSA对她提出了虚假陈述的刑事指控,案件到了爱德华王子岛高等法院,但被法官驳回。
因为L女士在被捕后曾经与CBSA官员进行了交谈,过程被全程录像。但是在2019年的审判中,法官认为这次谈话并非出于自愿,侵犯了L女士获得法律咨询的权利,因此不予采信。刑事指控随后被中止。
CBSA转而寻求通过移民法制裁L女士,但事情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
直到去年,公共安全部才将这一案件提交给移民和难民委员会(IRB),声称L女士在加拿大不能被接纳,因为她不仅没有如实披露丈夫在中国被捕和定罪的事实,还找人冒名顶替参加体检。
此时,距离收到举报信已经过去了14年还多。
L女士的律师认为,从收到举报信到将此案提交IRB,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这是滥用程序。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已经在加拿大站稳脚跟,并且功成名就。
政府辩称,举报信只是触发了调查,之后收集L女士前夫所涉案件的证据花了不少时间,然后又因为疫情造成了进一步的延误。
主持听证会的IRB成员Julia Huys站在了L女士一边,认为这个案件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拖延了太久。
“我认为L女士案件的拖延时间过长。从调查开始到开庭审理,耗时14年零2个月11 天,非常漫长。案件并不复杂,而且多年来似乎一直没有对她的案件采取行动。”
“在公共安全部意识到可能存在虚假陈述的这段时间里,L女士为在加拿大建立自己的生活投入了大量精力,包括创办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加拿大已经成为她的家,她也成为了加拿大社会的一部分。”
“公众有权确保加拿大移民法的执行程序公平运行,并且不受程序滥用的影响。”
最终,L女士在加拿大的合法身份保住了。
她的律师表示,自己当事人的经历很不寻常:边境管理局对她发起了两次不同的诉讼,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没有再提起上诉。现在事情已经圆满解决,L女士现在过得很好,不用再担惊受怕,并期待在加拿大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得不说,这整个事件虽然魔幻,但很加拿大。
收到举报信6年后才进行翻译,这工作效率着实太低下了。但说移民局工作懈怠吧,这封被遗忘6年的信不仅没丢,还翻出来处理了。
法院和IRB的逻辑也十分一致:一切为了加拿大。毕竟L女士已经在十几年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真是来建设加拿大的。这种能踏踏实实在加拿大生活,还能为就业、GDP以及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不正是加拿大吸纳移民的理想人选吗?
这么多年,CBSA早干嘛去了,到这个时候才驱逐,对于加拿大肯定弊大于利。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当初人是怎么来的,就不用那么较真了。
来源:温房网综合National Post